English

博士们的梦想在西部点燃

——记石油大学(北京)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
2000-07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李秋雁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

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滚滚而来。

目光,注视西部;话题,聚焦西部;脚步,踏上西部。

西部丰富的油气资源极大地吸引着他们——一群来自石油大学(北京)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的年轻博士们。早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到来之前,他们已将自己的梦想插在了西部茫茫的戈壁、荒漠:他们提出的识别深盆气圈闭和预测深盆气分布范围的方法技术,为深盆气资源定量评价创造了条件;他们建立的门限控烃概念,为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;他们提出的油气藏动力学机理模式和分类方案,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创造了条件;他们建立的粘土矿物催生烃定量模式,为更加准确地计算沉积盆地生油气量创造了条件。

1993年,石油大学(北京)科研改革“特区”——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了,这里汇聚了一群具有高学历、多学科交叉和毕业于不同国家和院校的年轻博士。在18位正式工作的人员中,有5名教授、8名副教授,多人从事过博士后研究,15位具有博士学位。

曾是“中心”的第一任主任,现为石油大学(北京)副校长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“973”项目“中国叠合盆地油气形成、富集与分布预测”的首席科学家金之钧博士说:对于这样一个完全由年轻人组成的科研群体来说,“中心”的凝聚力显得尤其重要。为此,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办法:一是“中心”改变了以往由上级任命主任的做法,大家民主投票选举主任候选人,然后再由上级任命。二是大集体小自由,在“中心”个人不随便承担项目,而是由“中心”有目的、有目标地承担重大项目,然后分散下去。项目一结束,项目组自动解散。这样既可以实现多学科综合交叉,又有效地避免了人力、物力的浪费。

开放、流动、联合、竞争的管理体制,团结、奋斗、求实、创新的学术氛围,为他们的西部开发输入了助推剂,也更坚定了他们的选择——来中心,就是要干事的!虽说现在的物质条件、设备水平、基地建设早已今非昔比,但仍不可避免地会遇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。若是碰上沙暴、大雪封山等突变气候,饮用水和食品无法及时补充,他们也只能去拨开小河沟表面上的“浮油”喝下面比海水还要苦的水了。现任盆地中心主任庞雄奇博士,有过想起来就后怕的经历:一次,他们正在野外工作,走着走着,突然发现脚下的煤在燃烧,前方的燃烧层已贴近地面。这一惊非同小可,只要再多迈一步,他们就会误入“火海”。汤良杰谈起西部,真情犹在:当你穿越阿尔金山山脉时,有一种到了月球的感觉,进入柴达木盆地也是这样,什么飞鸟、走兽、花草……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无法见到,此时碰到任何一个人都感觉万分亲切。置身其中,一下子会让你把人类的一切争执、功利看得淡而又淡。在那里你只会想如何生存,如何把工作干好,其他的一切都会被忘掉。

西部在他们身上浓缩成两个字——油气,艰苦也罢,孤独也罢。当他们谈起在西部的感受,只有淡淡的一句:“那算不得什么”。工作性质的差异,使他们处在社会热点之外。因之,他们也就更关注群体的事业:1995年,提出柴达木盆地环英雄岭构造带是有利的含油气部位;1996年提出吐哈盆地存在深盆气,并已在近期研究中得到初步证实;1999年明确提出应以找气为主,指出35个有利的构造。目前,“中心”在全国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方面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。同时,这支科研队伍也受到了国外一些企业和专家的关注。

西部需要他们,西部点燃了他们的理想之光。事业在开拓,年轻人在成长。金之钧获国家杰出留学人员、北京市(青年)学科带头人;庞雄奇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,入选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和国家跨世纪培养的学术带头人;汤良杰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。

西部热了,他们的干劲更足了。金之钧、庞雄奇、曾溅辉博士一起负责的吐哈盆地的横向合作项目、康永尚、王英民博士在准噶尔盆地的项目、金之钧、吕修祥博士在塔里木盆地的大型合作项目都还在继续进行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